昊铂GT高速追尾事故:智驾系统失效引发的思考

国内 0 3432

2025年9月26日,广州番禺南大快速路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交通事故。一辆2023款昊铂GT 560后驱七翼版在开启ACC自适应巡航功能的状态下,径直撞上了前方正在作业的工程车,导致车辆严重损毁,驾驶员受轻伤。

据当事司机家属透露,事故发生时,车辆时速约为60至80公里/小时。该车型搭载的ADiGO辅助驾驶系统,包含ICA(智能巡航辅助)和ACC(自适应巡航控制)功能,理论上应在面临碰撞风险时提供安全防护。然而,从事故现场的视频和图片来看,车辆在接近工程车时并未减速,也未识别到前方的雪糕筒警示标识,最终导致了追尾事故的发生。

涉事车辆的智驾硬件配置包括3个毫米波雷达、5个摄像头及3个超声波雷达。按照官方说明,其搭载的主动刹车系统应在检测到碰撞风险时自动介入。但在这起事故中,系统似乎未能识别到前方的工程车和雪糕筒,导致车辆未能采取任何避让措施。

针对这起事故,昊铂GT的生产厂家回应称,事故中涉及的“工程防撞车场景存在局限性”,车辆的3R(3个毫米波雷达)硬件配置无法识别此类障碍物。厂家还表示,相关内容已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标注,道路施工车辆属于特殊场景,不在智驾系统的识别范围内。

目前,我国对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已有明确分级:L3级以下(含L3级)辅助驾驶事故中,驾驶员为第一责任人;而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的相关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,仅深圳等少数地区通过地方性条例尝试界定车企责任,全国性统一标准尚未出台。

 然而,法律界人士指出,“驾驶员为第一责任人”并非绝对。如果智驾系统本身存在缺陷,例如传感器故障、算法无法识别特定障碍物、紧急制动系统失灵等问题并直接导致事故发生,车企可能需担责。此外,如果车企在宣传或使用指导中存在过错,如夸大智驾功能、未明确提示系统局限性等情况,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。


本文链接:https://daydayev.com/post/2419.html 

分享到: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